(2025.08.22-2025.09.28)
(MUMU Gallery, Tainan, Taiwan)
*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* 這件作品早在三年前左右就有一個非常粗略的雛形,一直以未完成的狀態安靜地停留在工作室裡。 在閱讀徐珮芬作家的《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》後,好像恰巧地讓我得以重新收攏這件作品。 特別著迷以非慣用的方式理解詞彙的幾個段落。 像是<近視>,說道: 我變得沒有辦法想 很遠的事情 又或者<路上小心>: 祝福你的心 在未來的路上 越變越小 越小越好 直到甚麼都裝不下 除了我的悲傷 我開始聯想到作品運輸,目送作品的樣態。以及,紙箱上的貼紙:小心輕放、請勿倒置。 我便重新理解、拆解、詮釋了這些總是貼在包裝箱外,那些不會回頭且沒有回應的語言和文字。 |
*隱題詩* 並非單線性的文本閱讀,而是一種更關乎語言結構、呼吸的體感。 語詞或縱或橫的織造成一具文字的身體肌理,語氣的懸置與斷裂,在其中形成一種觀看語法。 空間語言是如此。不張揚且稍稍隱沒的訊息,彼此相映。 或許被忽略、被錯譯,但總會在某個斷點或轉折,偶然串起某種讀法。 |
*比海還深的地方*
聽過有些人閱讀詩集的方式,是儀式性地,以類占卜的方式在閱讀詩。隨機翻開一篇,去對應並詮釋那個時刻的現狀。
我或許也是以一種微微相似的方式,很特定地拾起了《比海還深的地方》書中的那一篇〈銳利〉。
不多談全篇的內容,只以一句輕輕帶過:
「你問我是否也曾銳利。」
書的閱讀觸感。
在紙張的選擇上,它以兩種不同的紙質去區分篇章結構。
這樣的分割,像是一種感知的轉向提示,閱讀經驗也存在於紙張纖維的斷層之中。